康復醫療發展現狀及投資邏輯淺析
【編者按】據預測,我國康復產業年復合增長率不低于18%。在我國,近年來康復醫學得到極大進步和政策關注,但仍存在部分問題,例如康復機構存在缺口、人才短缺等等。
本文發于高特佳投資,作者繆羽佳/安柯;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康復醫療基本定義】
自20世紀中期興起的,與預防醫學、保健醫學、臨床醫學并稱“四大醫學”。其通過理療、作業、運動等療法減輕、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障礙。
按病種分,康復醫療包括:神經系統疾病康復(腦卒中等)、骨關節肌肉疾病和傷殘康復(截肢骨折等)、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康復、老年康復、兒童疾病康復、精神殘疾康復等六大類。
與臨床醫學最大的重點區別在于,治療對象與目的不同。臨床醫學以治愈疾病為主要目的,而康復主要針對功能障礙輔以對應的治療訓練,使得群體得以回歸社會正常生活。
治療方式主要通過康復治療組,含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師(Physiatrist),物理治療師/士(PT)、作業治療師/士(OT)、言語矯正師(ST)、心理治療師、假肢與矯形器師(P&O)、文體治療師(RT)、社會工作者(SW)。而在我國的康復治療體系中,還引入了有我國特色的中醫療法。
康復工作從業者的工作內容需要協同配合,由康復醫師給予康復方案后,與康復治療師等康復治療組的其他人共同執行。
目前通常將需要康復治療的群體按照病情發展分為急性期、后急性期及長期照料期。因而與之對應的三級康復醫療網是目前較為健全的發達國家級地區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的共有模式。
【海外康復醫療服務現狀】
作為全球風向標,美國的康復醫學近百年歷經了萌芽期、形成期、發展期與成熟期四個階段。
萌芽期(1917-1946),1917年美國陸軍設立了戰后身體功能重建和康復部門,自此開始了康復機構的雛形。當時的康復機構形成了以運動訓練、代償功能和矯正肢體的假肢矯形器、言語治療及文娛治療等方法。
形成期(1946-1982),Howard A. Rusk(美國康復醫學之父)系統性的闡述和搭建了康復理療體系,在這個階段內美國陸續建立了多家康復醫院,并實行后付費制度。但這個康復理療體系引發的過度醫療使得美國政府醫療衛生開支達到千億美元,醫保難以支付,進入調整階段。
發展期(1982-1997),1982年美國針對急性期康復設立了標準的預付制度,限定治療費用總額,控制治療周期,成功將醫保開支縮減到2/3。急性期康復的周期縮短直接導致了急性后的康復治療需求猛增,使得術后患者不得不轉向專科康復醫院,使得專科康復醫院迅猛發展。
成熟期(1997-至今),康復治療的必須性使得康復治療開支保持20%的增長。為了控制費用,1997年美國政府調整急性后期康復機構同樣適用預付款制度,提出FRGs(Function Related Groups)標準替代DRGs,FRGs配合康復患者功能評估計量,逐漸形成完善評估體系FIM(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根據FIM對療效進行評估并支付相應的額度。評估體系的完善使得治療方案、住院周期及療效都得到有效管控,同時大大降低了費用支出的管控。這套方案延用至今。
在美國的三級康復體系中完全按照需要康復群體的康復進程進行搭建。三級康復體系為需求群體打造了全流程的康復方案。基于FIM(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獨立功能量表進行評估,然后由保險按照FRGs評估年齡、并發癥、治療效果預算康復費用并隨之調整,指引患者去向。
英國則是根據不同疾病都設計了相應的標準操作流程指導轉診,完成臨床后的康復治療全過程。
德國則在醫保支付環節更為“睿智”,由保險第一次進行康復治療支付時賠付額度較高,而對于不遵循康復指引的患者,再次發病后保險不承擔賠付,以此引導患者積極參與配合康復治療。
在我國香港地區,康復醫療服務除三級體系之外,還有長期照顧醫院(包括療養院和護養院),提供終身照顧服務。
在以上國家和地區中,康復醫學均作為專業被納入大學課程,全美共有761所高等院校設有康復醫學專業。由康復醫師作為治療計劃方案的制定者及團隊中心,由康復治療師具體實施。康復治療師收入從5-10W美元不等,而康復醫師則更高。
美國已經形成完善的三級康復醫療體系,包括負責急性期康復的住院康復機構(IRF),負責急性后期康復的專業護理機構(SNF)和長期護理醫院(LTCH),和家庭康復。2015年全國共有IRF1182家,其中獨立的IRF262家。
醫保政策對美國康復機構發展和經營影響大。自2004年CMS(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對醫保付費標準進行更新后,IRF收治的病例中,神經系統損傷(如中風、腦損傷等)的占比大大增加,從2004年的25.7%增加到2015年的42.1%;而相應的,骨關節損傷相關的病例占比從2004年的37.2%下滑到2015年的18.3% 。
總體來說,全美市場共有60316家康復企業,其中約有16000-18000個針對物理治療的診所。
1、醫院:HealthSouth
HealthSouth于 1984 年在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建立,并于 1986 年納斯達克IPO ,1988 年公司轉板至紐交所。目前該公司在獨立的IRF(Inpatient rehabilitation)市場中一家獨大,約占50%份額,其余單個機構的市場份額均不超過6%,從科室來看HealthSouth在中風、神經紊亂、脊柱損傷、心臟及肺部疾病、整形和截肢領域具有極高的醫療水準,目前旗下運營著107家康復醫院、29 家康復診所、165家家庭康復機構,總計7095張床位。實現了對33個州的覆蓋。
該公司非常擅長于資本運作,1993-1997年間以10億美元的價格從 National Medical Enterprise收購了28家醫院和45家社區中心, 1億8000萬美元收購同一地區的ReLife公司,以超過1億5000萬和2億的價格分別收購了Surgical Health Corporation和Novacare旗下康復醫院,以6.5億收購了 Horizon/CMS 和5 億價格收購Columbia/HCA旗下手術部門。隨著一系列并購案的推進,HealthSouth 盈利水平不斷增強,形成了至今擁有超過50家醫院的大型連鎖康復醫院管理集團,至今每年凈利潤始終維持10%左右的增長。
除聚焦在IRF和家庭康復領域的HLS之外,美國也有在三級體系中全線布局等上市企業如Kindred。
2、診所:Athletico
1991年在芝加哥成立時是單一骨科康復機構,而今在全美十一個州擁有450多家診所。
目前由1500名專業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運動訓練師、私人健身教練,細化到力量和訓練專家及按摩治療師等為客戶主要提供40多種康復和健身服務,定位于“零售環境中的社區醫療保健”,采用24小時營業制度。為C端客戶提供服務同時為B端客戶打造職業康復方案。
目前占據全美物理治療2.5%左右的市場,2017年實現營收1000萬美元。但整體而言,美國境內門診大多同Althletico 一樣,主要針對物理治療存在。
【我國康復醫療服務現狀】
根據康復醫學的定義,對有功能障礙的群體進行對應治療,可以估算出康復市場空間巨大。根據預測,我國康復產業年復合增長率不低于18%。
利用適當的康復治理,至少50%以上的殘疾可以控制或延遲發生。腦卒中(“中風”)近年發病率呈年輕化、高發病趨勢,在注重康復治療的發達國家,致殘率低于30%,而我國則高達75%。在我國中風病人每年住院3-4次,如果沒有接受康復治療,將會因為功能障礙迫使患者多次、重復使用醫保,而對比能夠得到及時康復治療的患者,84%的中風患者可以恢復自理能力,是治療效果和醫保經費之間最好的平衡點。
尤其在兒童先天殘障領域,盡早接受康復治療,可使患兒極大可能得到治愈,重歸正常的生活社交。
在我國,近年來康復醫學得到極大進步和政策關注,但仍存在部分問題:
1、康復機構數量仍存在缺口,供給嚴重不足。截止到2014年底,實際擁有康復科的綜合醫院3288家,而我國二級以上的醫院有8973個(三級醫院2002個,二級醫院6971個),與要求相比,只有不到一半的二級以上醫院設立了康復科。以北京市為例,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的康復醫院也僅有床位1953張,其中還有一定比例并不用于康復治療。
2、康復人才缺乏。我國在職康復醫師16000名,治療師14000名,即每10萬人口匹配1.2位康復醫師,而在發達國家,要求每10萬人口匹配30-70位康復醫師。在我國開設康復治療學的本科院校不的100所,每年的畢業生(含醫師及治療師)僅有1萬名左右且在現有的醫療體系下收入較低,流動性大。
3、民眾認知不足。相對于預防有相應的疫苗,根據需要進行接種的預防醫學;保健品、中藥調理、運動鍛煉的保健醫學,最貼近民生的生病了就掛號看醫生,檢查、吃藥或者手術的臨床醫學而言,我國民眾對于康復醫療的認知度嚴重不足,甚至會把康復醫療誤解為按摩理療或者護理。即便在最發達的廣東,術后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比例不過只有7-8%。當然也源于醫療資源的嚴重不足使得公立醫院不得不把有限的資源用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以期獲得更好的效益。
4、康復治療費用與醫保的匹配不足。患者在接受康復治療的過程中,加上器械使用費、住院費、人工費等,日均花費在500-600元左右,而康復治療周期通常需要28-90天甚至更長。直到2010年我國醫保才將9項康復治療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目錄,而醫保對于綜合醫院的管控日趨嚴格,醫保控費之下,綜合醫院往往會將康復額度調用,使得康復患者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報銷比例不到50%。隨著醫保支付與“分級診療”制度的聯合推進,我國在部分城市試點單病種康復包干結算,如腦出血、腦梗塞,顱腦損傷、腦腫瘤術后、脊柱(脊髓)損傷、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給予15000-18000元的包干結算康復報銷,達到85-95%的報銷比例,是極大的創新。下圖為我國醫保覆蓋的康復治療項目。
【涉及康復醫療的上市公司】
1、湘雅博愛康復醫院
2012年5月成立,由天士力集團控股,引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與湖南博愛康復醫院合作組建,一期建筑面積約3.2萬平米,編制床位數量451張,康復治療業務用面積2萬余平米,于2012年9月28日正式開業成立。目前湖南發展正打造以“湘雅醫院為技術龍頭、湘雅博愛康復醫院為服務平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的三級康復醫療服務體系。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收入達到1億元,達到盈虧平衡2015年、2016年均超過承諾凈利潤,實現1621.09萬元及2216.71萬元,凈利潤率估計在12%左右。
2、澳洋科技
原有主業為黏膠豆纖之外,于2015年7月收購澳洋建投。資產包括澳洋醫院、楊合醫院、三興醫院和順康醫院,但是在醫院側重點則各有不同,順康醫院主要做康復醫療。2015年11月擬投資9.6億元用于港城康復醫院與康復連鎖億元的建設,港城康復按照二級醫院標準設立,以骨關節、神經腦卒中、脊髓損傷等康復醫學科,規劃病床床位總數300張,建筑面積共計20,000平米,打造華東地區康復專科醫院。
連鎖布局戰略考慮在華東范圍內選擇經濟發達、缺少康復專業醫院地區,與當地醫院合作共建,澳洋主要協助科室管理、提供設備器械等。
整體布局預計在2019年完成建設,預計盈利周期在9年左右。
3、和佳股份
國內醫療設備企業,旗下原有業務包含腫瘤微創綜合治療、醫用氣體凈化工程、醫學影像與常規診療、血透、醫療信息化、移動醫療、整體運營、融資租賃等。
2015年4月與鄭州人民醫院醫療管理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由鄭州人民醫院管理公司占康復醫院的20%股權,投資設立康復醫院為合作基礎,打造康復醫院管理、人才培養、技術交流領域發展,重點科室是神經康復和骨傷康復科。同年與美國猶他大學醫療集團合作,包含康復醫院的設計指導、看富流程開發、醫護人員培訓、引入康復教育項目、CARF認證指導、遠程教育開發、咨詢等全方位的以培訓人才為主的合作模式。
另在南通收購一家養老院,設立了200張床位的康復醫院,使用面積近12000平米,于2018年6月獲得醫保資質。
4、三真康復
成立于2011年12月21日,目前旗下包括長沙三真康復醫院、三真康復醫院東風分院、梅溪湖分院(試營業)和四家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司于2016年底在新三板掛牌。
另有棒杰股份、嘉應制藥等上市企業均有布局康復醫院的規劃。
【投資邏輯&風險提示】
1、投資回報周期相對較短,備受上市公司青睞。根據中國醫學會統計,綜合性民營醫院的回報期通常在5年以上,國內醫療行業平均投資回報期則在10年以上,而康復醫院的投資盈利周期最短,3年左右即可。縱觀目前上市公司在進行轉型醫療服務發展的過程中,康復醫院是受到追捧的戰略布局選擇,相對于眼科、腫瘤、綜合醫院等門檻較高的專科醫療服務機構性價比較高且回報周期最短。
2、康復醫療服務機構設立的門檻相對較低。投入資金相對較低,對比起綜合醫院的50-100萬元,康復專科醫院單張床位投入30-50萬元即可,相對于臨床醫師而言,康復治療師的培訓周期較短,實操快。在公立醫院對于康復科室無法重視及床位數量不足以覆蓋的情況下,是社會資本進行補充的良機。
3、未來發展趨勢助力康復醫療。引入康復醫療信息化系統,對于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可以倒推商業保險產品的設計應用,降低醫保負擔的同時提升康復診療效果。康復機器人也是近年來的重要趨勢,智能化穿戴式康復器械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康復治療師的用作,可以通過康復訓練逐步改善肢體功能,尤其能夠補充治療師人工治療的效率低下問題。
4、建議搭建基層康復+高端康復共存的康復體系。目前國內一線城市中對于術后康復,神經康復及骨關節運動康復有一定的認知覺醒,但目前現有康復醫院及康復門診均主要針對使用醫保的基層康復醫療需求進行,服務環境及隱私條件無法滿足有康復需求的高端人群,在選擇標的中不妨考慮兩者兼顧的康復服務體系,打造引入商業保險支付體系,覆蓋高端人群及以醫保或較低的治療費用樹立品牌口碑的基層康復醫療服務需求。
5、關注醫保依賴風險。現有部分康復醫院收入主要依賴工傷鑒定及醫保支付,醫保的審核趨嚴,需關注標的在醫保方面的處理情況。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